医药网9月22日讯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合作共荣的。如今政府对企业的服务由传统的管理转向“互联网+政务服务”方式,通过深化“店小二”精神、对辖区企业实行“进一次门”的一站式服务等,为企业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
然而,在目前竞争激烈且高度同质化的生命科学产业园区中,这样的企业服务依然无法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
政府应该如何做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产业服务?产业服务与企业服务的差异在哪里?产业服务能做些什么?我们对此作了梳理。
一、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与发展趋势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经济正加速成为继信息经济后新的经济形态,成为世界各国新的国家战略和经济增长点,生物医药产业也成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正呈现集群化、长尾化和融合化的发展特征。
从全球和中国产业分布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均呈集聚发展态势;从生物医药企业来看,头尾两极效应明显,巨头依然主导产业大格局,但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重要的变量因子,二者充分协同是未来主流形态;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来看,BT与IT日益交融,正推动产业资源重组与生态格局重构。
(1)创新药研发加速转型,中小企业成重要支撑
中国化学制剂与领先国家存在差距、仿制药大而不强,创新药起步晚,中国药企一直在由传统化学原料药、仿制药向创新药研发加速转型。大药企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战略投资、合作研发等方式与中小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创新转型,比如恒瑞医药2019年宣布停掉大批仿制药研发、将战略布局转向创新药研发,目前恒瑞是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市值最高的企业。
中小型企业则凭借其在专注细分赛道形成的技术、人才优势,并通过购买专业化外包服务、共享研发平台等方式提升创新效率,逐渐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重要技术源头。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带来的创新成果正在转化为领先的创新产品。
2019年,百济神州新药泽布替尼获FDA批准,这是首个在美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开创了中国创新药走向国际、与世界接轨的先河。2019年,共有8个I类新药获得CDE批产,其中,由中国海洋大学、上海药研所和绿谷联合开发的新药GV-971,结束了16年来全球无一款治疗阿尔兹海默症通过临床三期试验的历史,作为研发成功率不足1%的阿尔兹海默症适应症的新药“有条件批准”上市。
(2)外包服务市场快速增长,生物医药产业链重构
我国医药外包市场规模超千亿,拥有较大增量空间。2019年,我国CRO行业市场规模超800亿元,C(D)MO行业市场规模超400亿元。国内在带量采购、MAH制度实施等因素的冲击下,药企研发投入持续高增长,奠定了CRO/C(D)MO行业成长的需求基础。大型创新药企投放在CRO的研发费用相应增长,中小型创新药企在药物获批数量占比上不断提升,研发外包的需求较大型药企更加强烈。
近几年,国内CDMO企业与多家新药研发企业的合作不单停留在外包服务订单,而倾向于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掘双方分别在研发及生产端的优势,强强联合、深度绑定。具体来看,研发端,创新资源加快向头部企业集聚,加速化药研发成果产业化;生产端,生产环节从产业链中分离出来,委托生产或将迎来爆发点。
CDMO企业则借此拓展业务、探索一站式综合服务的解决方案。
(3)新技术与医药产业加速融合,突破卡脖子技术
随着5G、“互联网+”、大数据及AI与生物医药行业加速融合,构建独特的多学科交叉产业生态,创新成果显著。新技术驱动创新,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不断开展不同适应症的临床试验,2019年多个重磅产品临床申请获批;新型生物材料、3D打印技术的发展推动植介入器械加速进口替代;5G场景下的“云+AI+设备”融合开启智慧医疗时代,传统的医药健康产业应用场景在变,未来院内医疗服务将更多向外渗透到社区、家庭,移动医疗设备、便携式检测设备将在远程医疗、实时监测系统等场景下发挥作用。
同时,我国出台一系列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政策,各地通过加大对创新产品研发的资助力度、积极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开展MAH制度加速产业化进程等方式鼓励药品及医疗器械创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以突破发达国家将“卡脖子”技术的封锁力度,形成自主可控的医药健康产业关键装备与技术的重大突破。
(4)资本青睐创新药械企业,加速成果产业化
近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发生融资事件增多、融资金额可观、投融资进程加快。2020年,创新药、IVD与精准医疗、智慧医疗成为资本追逐的热门细分领域,特别是创新疗法。从研发管线来看,基因疗法、癌症疫苗、mRNA药物、细胞疗法、膜蛋白靶向药研发、AI药物开发等获得资本青睐。在2020年上半年,康方生物、药明巨诺、嘉和生物、创胜集团这4家公司均募资超1亿美元以上。
自2018年港交所和上交所新规实施以来,许多中国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已成功上市,2020上半年有12家生物医药公司选择在港交所或科创板上市。由于生物医药创新公司研发投入巨大,资本的青睐将成为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最强有力的支撑。
小结:
基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与发展趋势的变化,即使是精准的企业服务也难以帮助政府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突破,政府需要在产业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强化激励为导向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政策链、打造产学研医结合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链、部署渠道畅通活跃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本链、完善宜居宜业宜商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服务链、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人才链、提升高精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技术链。
二、产业服务与传统的企业服务有何不同
1.对象及关注重点不同
传统的企业服务以企业为服务对象,侧重微观服务,以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来留住企业、招商引资;产业服务则是以单个产业为研究对象,侧重宏观设计,以构建现代化的创新产业业态来赋能企业。
2. 目标及解决的问题不同
传统的企业服务旨在以帮助重点企业实现产值突破、加速中小型创新企业技术突破等提升区域经济水平;而产业服务则旨在以保障供应链安全性、产业精准管理、构建创新技术链等方式解决产业创新提质和降本增效的瓶颈,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3. 专业性不同
传统的企业服务在从企业注册开始,对企业成长的每个周期都有越来越全面的政策、金融等服务,然而难以将企业服务实现专业化,难以通过细分领域、产业的维度去助力企业发展。
产业服务的专业性则体现在对行业的宏观把控和深刻见解,以新型产业治理设施为指挥中枢,以企业数字化为基础,以重点领域的专业化园区为载体,通过专业化运营,将行业细分化、多样化的资源及服务,转化为标准化、共享化、专业化的产业设施。
三、产业服务如何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美国波士顿基因城、德国纽伦堡医谷等生物医药专业化园区,其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园区配套齐全的标准化、专业化创新设施与平台的一体化服务,协同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了中小创新企业在园区的成长与发展。
近年,各地都非常重视生命健康产业,根据火石统计数据,截止到2020年7月底,全国共有1821个产业园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全国168个国家级高新区,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已经超过60个,这意味着对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和优质企业、创新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全球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全面拉开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基建”序幕。新型的产业服务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对象,在传统的企业服务基础上,政府统筹推进,分“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三步走,从宏观到微观、始于设计终于落地,构建数据驱动的产业治理和创新发展新蓝图。
*参考资料:
1.火石创造《产业新基建战略白皮书》
2.火石创造《数鉴·生物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