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3月19日讯
--崇明-新华医联体覆盖70万人口,第一批试点15个品种,先试点,未来会逐步扩大品种范围;
--该采购项目创造了两个首个:国内首个医联体、首个医联体带量采购;
--采用排除法确定15个品种纳入采购,按一品两规来选择品规;
--采购周期为24个月,独家销售的12个月;
--采用第三方评价、历史采购量占比、医院覆盖率三个指标按60%、25%、15%的权重综合评分确定入围、中选;
--问题所在:因采购品种与上级带量采购产生重叠提前终止采购,厂家承诺不追责?契约精神何在?这一条款是否属于“霸王条款”?
--碎片化的集采趋势令人担忧
3月17日,上海药事所官网挂出《“新华—崇明”区域医联体药品集中议价采购公告(2021年第一批)》,并公布采购方案、目录及企业报名需知三个附件。
创造了两个首个:国内首个医联体、首个医联体带量采购
这意味着,成立于2011年,并且是国内第一个医联体的“新华—崇明”区域医联体又率先在全国进行首个医联体带量采购。
据悉,“新华—崇明”区域医联体是以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二级综合性医院、二级专科医院以及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合而成。
崇明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有70万人口,是全国311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之一。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医疗资源丰富的上海市,但由于距离上海市区较远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等原因,是上海17个区中医疗资源最为薄弱的区域。崇明2011年通过组建紧密型的医联体,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慢病不出岛”。
进入新时期,国家带量采购不断推进,医联体也紧跟步伐,在统一人事、财务、信息、采购、医保等方面,从带量采购开始又进行了新的探索。
采用排除法确定15个品种纳入采购
此次新华—崇明”区域医联体药品集中议价采购,从公告及方案上不难看出,是一次带量采购,约定了采购品种及其采购量,并承诺确保使用、完成采购量。
此次列入议价采购的15个品种,主要是心血管药物(8个)、抗生素(5个)和降糖药(2个)。都是临床常见、常用的品种。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上海药事所、医药云端工作室
这些品种排除国家集采、上海市带量采购、国谈、定点生产之外后选择采购量大充分竞争的品种纳入医联体议价采购。试点推进后,可逐步扩大品种覆盖范围。
采购品种按一品两规来选择
集中议价采购品种的确定参照“一品两规”原则,即同一通用名称药品,注射剂型 和口服常释剂型各不得超过2个规格,每个规格确定1个厂家,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确定1个规格和厂家,兼顾成人和儿童用药需求,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采购周期为24个月,独家销售的12个月
该采购项目一个采购周期为24个月,如果是在上海市独家销售的则缩短为12个月。医院若提前完成约定采购量,超过部分仍按中选价进行供应,直至采购周期届满;如果未完成约定采购量的,则采购周期相应顺延,直至完成约定采购量。
采用第三方评价、历史采购量占比、医院覆盖率三个指标按60%、25%、15%的权重综合评分确定入围、中选
该采购项目以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DRS 药品第三方评价、本市历史采购量占比、医疗机构覆盖率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总分为 100 分,分别设置分值权重为 60%、25%、15%。
综合总分排序后按下列规则确定入围品种:
之后,按价格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次序确定中选药品,价格综合得分由价格降幅得分和报价得分相加组成。如价格综合得分相同,则入围得分高者中选;再相同时,则按 DRS 第三方评价系统综合得分高者中选。
问题所在:因采购品种与上级产生重叠提前终止采购,厂家承诺不追责?
不过,该采购项目如遇到下列几种情况,可能会终止项目,并要求“中选企业承诺,各医疗机构因采购周期提前终止无法继续履约时,不追究各医疗机构违约责任。”
1、与上级开展带量采购品种产生重叠的,须按上级部门带量采购政策执行;
2、中选药品因上级医保政策调整,移出医保目录或限制临床适用范围;
3、中选药品因临床用药管理限制停止使用。
问题是,如果出现上述第1种情况,也就是采购品种产生重叠时怎么办?如果企业承诺不追究医疗机构责任,那么试问这是谁的责任?这样“约定”是否属于霸王条款?
既然该采购的基本原则是“集中议价采购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那么一旦采购项目启动,组织者、参与各方(医院、药企、采购平台等)均要按这一采购原则来执行,才体现采购的公正、公平、守信,否则将与真正的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背道而驰。
碎片化的集采趋势令人担忧
此外,医联体带量采购的开启,也意味着地方集采走向更加碎片化的道路。可以预见未来各地各种形式的抱团集采将此起彼伏。
崇明-新华医联体覆盖70万人口,18家医疗机构,属于区县级别的小型采购。翻开中国的行政区划,区县一级的行政区大概有2856个,地级以上城市338个,虽然不至于每个区县都按这样集采一遍,但碎片化的集采趋势令人担忧。